【人民日報】那些波瀾壯闊的拓荒故事發(fā)表時間:2022-06-10 10:18來源:日報海外版 眼下,黑龍江省東北部的肥沃黑土已覆上一層新綠。從小興安嶺南麓、松嫩平原到三江平原,在這片被稱為北大荒的土地上,新一季的水稻、玉米、大豆,正伸出嫩葉,茁壯生長。 疫情并未打亂這里的農耕節(jié)奏。戴著口罩的種植戶,駕駛大型機械有序作業(yè);田間布置的高清攝像頭,實時跟蹤作物生長情況;新建的數字農服體系,幫助農戶在線訂購生產生活物資…… 遙想70多年前,北大荒是一片沼澤遍布、蘆葦叢生的塞北荒原。而今,這里不僅成為了“中華大糧倉”,還是中國農業(yè)現代化的“排頭兵”,以占全國2.4%的耕地面積,為國家提供了近14%的商品糧。糧食年產量從開墾初期的0.048億斤躍升到2021年的460多億斤,能滿足1.6億城鄉(xiāng)居民一年口糧供應。 一部北大荒發(fā)展史,就是一部壯麗史詩。滄桑巨變,離不開一代代北大荒人的艱苦奮斗。近日,本報記者采訪了幾位北大荒人,聽他們講述那些波瀾壯闊的拓荒故事。 墾荒人北上創(chuàng)業(yè) 北大荒變北大倉 70多年前,北大荒人書寫出一部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的故事。 “現在年紀大一點的人應該記得,第三套人民幣一元紙幣是紅色背景,上面印著一個開拖拉機的姑娘,她的原型就是我們北大荒的梁軍?!痹诒贝蠡霓r墾集團齊齊哈爾分公司從事宣傳工作的田峰,驕傲地向記者講起這位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的故事。 現今的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,過去叫德都縣。上世紀30年代,梁軍出生在這里一戶貧苦農家。因為窮,她初小沒畢業(yè)就失學了;為補貼家用,年幼的她要給別人家收拾菜園、薅草、補麻袋…… 命運的轉折伴隨時代的風云變幻悄然降臨。 1947年春,梁軍離開家,來到德都縣萌芽鄉(xiāng)村師范學校,一邊學習一邊勞動。1948年,中共黑龍江省委在北安舉辦拖拉機手培訓班,萌芽鄉(xiāng)師獲得了3個名額。 本來,培訓班是不招女學員的,但梁軍不想放過這個機會。當時有一部蘇聯電影《巾幗英雄》,講述了女英雄巴莎在和平時期開拖拉機種田、在戰(zhàn)爭時期駕駛坦克戰(zhàn)斗的故事。在梁軍心里,巴莎就是榜樣。她跑去找校長和教導員,堅持要學開拖拉機,“蘇聯的女孩子能干,我也能干!” 培訓班70多個學員中,只有梁軍一個女生。大家都嘀咕,“女人也來學開拖拉機嗎?”最開始,梁軍因為不懂機械,在機師講課時不敢伸手操作,唯恐弄壞東西。機師卻以為是她嬌氣怕臟,把她批評了一頓,叫她回去。但梁軍沒放棄,每次機師卸機器講課時,她都格外專心。一遍遍試驗,不會就問,鉆到機器下面仔細研究。就算凍得渾身發(fā)抖,也繼續(xù)堅持著。 兩個月后,梁軍不但學會了開動拖拉機,還學會了檢查和修理。當她開著拖拉機上路,老百姓跟在后面喊著:“看!女人開‘火犁’了!” 記者查閱資料發(fā)現,1950年1月和9月,《人民日報》兩次大篇幅報道了梁軍的事跡。當年,許多姑娘在看到報紙后,深受鼓舞,也從五湖四海奔向了北大荒。1950年6月,梁軍女子拖拉機隊成立,最初有11名隊員,后來陸續(xù)增至24人。隊員中還有好幾位朝鮮族和蒙古族的姑娘。 當時的生活條件格外艱苦。十幾個女工住一間土房,睡在一張十幾米長的炕上,吃的是沒有油的凍蘿卜條子、玉米面,喝的是小溝里積留的雨水。到了冬天,更是“啃著冰凍饃,雪花冰就飯”。 要完成的工作量也十分巨大。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,“早起三點半,歸來星滿天”。4月種小麥,5月種大豆、玉米,6月開墾新地,7月收小麥,10月收大豆,11月土地上凍前還要再次翻地開荒。為抓緊時間,大家輪班,“人休息機器不能?!?。夜間墾荒,常遇到“綠色的眼睛”尾隨——因為拖拉機把土里的老鼠、蟲子翻了出來,引來了狼,跟在后面。 然而,再多困難也擋不住一腔熱血。光榮的女拖拉機手們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楷模。1950年9月,梁軍當選為全國勞動模范。2020年,梁軍病逝于黑龍江哈爾濱。 她們的故事是北大荒開墾之初,近百萬墾荒大軍的一個縮影。14萬復轉官兵、20萬支邊青年、54萬城市知識青年、10萬大中專畢業(yè)生和地方干部,曾在茫茫荒原上艱苦奮斗。他們餐風飲露、頂風冒雪,終于把一望無垠荒草地,開墾成了“捏把黑土冒油花,插雙筷子也發(fā)芽”的萬頃農田。 昔日北大荒,今朝北大倉。70多年來,北大荒累計生產糧食9570.6億斤,向國家交售商品糧8116.6億斤,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連續(xù)11年穩(wěn)定在400億斤以上。 如今,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轄區(qū)土地總面積5.54萬平方公里,耕地近4500萬畝、林地1362萬畝、草地507萬畝、水面388萬畝,是國家級生態(tài)示范區(qū)。下轄9個分公司、108個農(牧)場有限公司,978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(yè)。2021年,北大荒農墾集團營業(yè)收入已超過1700億元,為中國人端牢自己的飯碗作出了重大貢獻。 甘肅娃扎根東北 為夢想攻堅克難 時光流轉,今日的北大荒人,繼續(xù)書寫著勇于開拓的故事。 農業(yè)要振興,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。北大荒集團紅衛(wèi)農場有限公司農業(yè)發(fā)展部部長何培雄,就是一位致力于“把論文寫在大地上”的“85后”新北大荒人。 2010年夏天,何培雄從中國農業(yè)大學畢業(yè),來到位于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境內的紅衛(wèi)農場。在這里,他被眼前所見的景象震撼了—— 一望無際的水稻田翻翻涌著綠色波浪,連成排的現代化大型農機設備穿梭往來。 “那副壯觀的畫面,過去只在電視熒屏中看見過?!焙闻嘈鄹嬖V記者,他是從甘肅農村走出來的孩子,但無論是在老家還是在學校,都沒有這么多先進的農機設備。學習農業(yè)工程專業(yè)的何培雄深信,只有機械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,才是現代農業(yè)的發(fā)展前景?!爱敃r,我第一次感到離自己的農業(yè)夢想這么近?!?/span> 半年后,何培雄被安排到紅衛(wèi)農場第五管理區(qū)任技術員。他每天隨身帶著本和筆,記錄水稻種植的每個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。看到田間地頭出現這么一個“書呆子”,種植戶們直搖頭。 可不久,這個“書呆子”就讓大家刮目相看了。 暮春時節(jié),稻田需要抽水泡田。種植戶每天都要踩著泥濘的池埂子,跑到田里給抽水的電機井開閘、關閘。何培雄想:“我要是能發(fā)明一個裝置,用手機遠程遙控電機井,大家不就省力多了么?” 何培雄開始利用業(yè)余時間廢寢忘食地研究。農場地處偏遠,買不到設備所需的電子元器,他就從網上郵購或是利用出差的機會去大商場買。沒有場地,他就在自己的宿舍里做試驗。一次次嘗試,要么是芯片爆炸了,要么是元件燒毀了,萬能表都用壞了3塊。 “就這樣折騰了小半年,終于在第六次實驗時成功了。”何培雄說,“我?guī)е约旱倪b控裝置,來到水稻戶梁發(fā)的地里實地檢驗。最開始老梁根本不相信。直到他拿起手機給家里打了個電話,然后親眼看見自家的電機井開始抽水,他才信了,樂得合不攏嘴?!?/span> 一個小小的裝置,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,種植戶們切身感受到了科學技術對農業(yè)生產的重要意義。從此,大家在路上遇見何培雄,都豎起大拇指贊嘆:“大學生就是不一樣!” 2011年7月,何培雄為這項發(fā)明申請了國家專利。后來,手機無線電機井遙控裝置在建三江管理局54萬畝水田、1800眼電機井上廣泛推廣應用。僅此一項,每年就可節(jié)約勞動成本270萬元,節(jié)約電力資源16.5萬千瓦時,節(jié)約水資源300萬立方米。 工作10多年間,何培雄就沒有停下過技術研發(fā)的腳步。他說:“只要看到農機設備上,有不合理或者可以改進的地方,我就忍不住動手去改造,想讓農業(yè)生產變得更方便、更省力?!?/span> 而且他常常是自費購買材料設備,不僅不賺錢,還要貼錢。2012年,何培雄在研發(fā)水稻育秧大棚智能化管理系統(tǒng)時,在初冬的東北戶外,頂著寒風反復實驗。白天蹲在地里觀察溫度、記錄數據,晚上徹夜翻閱資料、修改編程,前后還花掉了自己攢下的1萬多元積蓄。可他依然甘之若飴:“越是難上加難,越是能顯出技術攻關的重要意義。” 水稻育秧大棚智能化管理系統(tǒng)開發(fā)成功后,實現了大棚自動控溫、控濕,每個基地只需安排一個人負責設備安全就夠了。技術推廣后,使得紅衛(wèi)農場12個基地共節(jié)省人工300余個。 至今,何培雄已研究出6項農業(yè)技術發(fā)明、8項技術改裝,有3項獲得國家專利,轉化成果12項,為農戶推廣應用創(chuàng)新技術20余項,年節(jié)本增效近300萬元。他自己也先后榮獲“全國農村致富帶頭人”“全國農業(yè)勞動模范”“全國勞動模范”等榮譽稱號。 何培雄滿懷深情地說:“北大荒是一片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的熱土,這里就是我圓夢的舞臺。” 新技術瞄準前沿 北大荒走向全國 面向未來,北大荒人志存高遠,立志書寫與時俱進的故事。 更前沿的智慧農業(yè)在這里落地。 幾個月前,在紅衛(wèi)農場智慧農業(yè)先行試驗示范區(qū),春耕備耕中用上了無人機車進行耢雪散墑作業(yè),加速積雪融化。 皚皚積雪的稻田上,一輛無人駕駛的機車拖著鏟雪裝置一趟趟繞圈,工作人員只需站在遠處,用智能設備操縱機車運行軌跡。沒一會兒,大片的積雪都變得松軟了。北大荒集團紅衛(wèi)農場有限公司技術人員于海銘說:“今年,我們針對去年冬季低溫、多雪的特殊天氣情況,首次在備耕環(huán)節(jié)應用無人機車,既減輕了勞動強度,又提高了作業(yè)效率和質量?!?/span> 近年來,紅衛(wèi)農場智慧農業(yè)先行試驗示范區(qū)探索從“少人”到“無人”的現代化農場建設。農機裝上了北斗衛(wèi)星導航設備,在5G技術支持下,可實現無人自動作業(yè)。借助物聯網技術,將氣象、苗情、病蟲等信息全部接入大數據系統(tǒng),利用衛(wèi)星遙感數據、高光譜成像等手段,監(jiān)測農情、保護黑土地。 不僅是紅衛(wèi)農場,整個北大荒都在進一步推廣無人化農業(yè)生產。今年3月,《黑龍江省“十四五”數字經濟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印發(fā),提出著力打造北大荒國家農業(yè)產業(yè)數字化先導區(qū)。北大荒集團將縱深推進“數字技術+農業(yè)生產”應用模式,今年力爭實現無人農機作業(yè)面積20萬畝以上。 更環(huán)保的綠色農業(yè)在這里生根。 黑土地被稱為“耕地中的大熊貓”。在北大荒,綠色耕種讓黑土地“越種越肥”,將農田變良田。 北大荒集團八五八農場有限公司,為提高糞肥還田質量,建設了5.8萬立方米的氧化塘,將奶牛糞污分離沉淀后進行180天的厭氧發(fā)酵,有效提升了肥效的穩(wěn)定性和持久性,能夠緩解土壤板結問題。 北大荒集團鶴山農場有限公司,堅持秸稈全量還田。每年10月底,大面積開展玉米、大豆秸稈碎混還田作業(yè),并采取深松替代深翻等保護性耕作措施。幾年下來,這里的土壤變得像厚棉被一般松軟,每公頃地能多打半噸糧。 北大荒發(fā)展綠色農業(yè),摸索出6個“替代”:以有機肥替代化肥,以綠色農藥替代傳統(tǒng)化學農藥,以地表水替代地下水,以保護性耕作替代傳統(tǒng)翻耕,以智能化替代機械化,以規(guī)模化格田替代一般農田,已取得顯著成效。秸稈還田面積達4346.2萬畝,還田率97%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95%,每年將500萬噸畜禽糞污轉化成有機肥料。4500萬畝耕地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894萬畝,實施水田規(guī)模化格田改造面積1340.7萬畝,推廣水稻節(jié)水控制灌溉面積達1176萬畝。 更充分的農業(yè)社會化服務在這里推廣。 2020年12月,北大荒組建農業(yè)服務集團,探索小農戶與現代農業(yè)發(fā)展銜接的“大戰(zhàn)略”。 今年初,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農民孫安濤與北大荒農服集團合作,通過土地托管,在家鄉(xiāng)當起了“農服經紀人”。“說白了,我現在是在給當地農民‘打工’——我負責干活,農民只管收益!”孫安濤告訴記者,自己今年承擔了2200畝玉米、4100畝大豆的托管任務?!凹Z食從種、到收、再到銷的生產全過程,都由我來負責,種糧產生的收益則全部返還給農戶。這樣就讓一些不想種地的農戶可以外出務工,增加一份收入,又避免了他們的土地閑置撂荒,增加了糧食產量,一舉多得。” “除了農服經紀人模式,我們還為農民提供更多先進的農業(yè)生產、經營管理服務。例如提供大型農機具、倉儲、銷售、糧食銀行、融資、保險等,帶動農民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,幫農民省錢、幫農民掙錢,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?!北贝蠡霓r服集團總經理段蘭昌告訴記者,去年,該集團實現農業(yè)社會化服務面積1080萬畝,帶動農民12萬余戶,為農民節(jié)本增收6.4億元。今年,還將進一步擴大輻射范圍,將農業(yè)社會化服務推向全國。“我們已選定新疆、吉林等省份和寧夏銀川、江西撫州、河北石家莊等地市打造農服示范區(qū),通過輸出北大荒的高標準托管服務,再造更多個‘北大荒’!”段蘭昌說。 |
推薦關注 推薦關注 副標題 明星產品
|